《常识与考古》是一本以通俗形式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研究文集,其中涉及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专业问题。

本书作者陈建新。1966年生,四川省开江县人。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西文化比较。曾在各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出版《觉悟与启示》《打开历史之门》《来自地下的声音》等多部专著作品。

看到书名,很多读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常识与考古有什么关系?其实,书中的“常识”是指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典故、俗语等,其含义人所共知。但人们对这些典故的认识,很多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考古”是指“知识考古”的方法。在书中,作者将这些问题、错误一一罗列出来,并为我们讲解了这些常用典故在逻辑和思维上的不合理性,并揭示了它们至今还被视为常识的深层原因,以及其背后真正的含义。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如同考古一般,因此也就有了书名“常识与考古”。

围绕这个主题,书中选取了46个常用的成语、术语、典故、俗语、谚语、民间故事等,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考证它们的出处和本来含义,梳理了它们的意义,以及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个行为看似与生活无关,但文化的演变深刻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心理的变化。

像是书中大多数典故产生中国古代,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跟随作者剖析了其发展历程和原有的含义,那么对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常识”考古,不仅是咬文嚼字、剖析其错误之处,更是在发现研究一个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思想意识特征。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将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常识与考古》中探讨的许多问题涉及诸多专业领域,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诸多学科精华展现出来。这对喜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绝对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此书十分推荐喜好文化、社会学、哲学的读者。从一个“常识”看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这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十分吸引人。